摘要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旨归,立足于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全面系统、文化自信、科学发展“五大指导思想”,从全民体育、生态体育、共生体育“三大方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研判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是发展人民事业的重要历史方位,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新路径:要以群众体育为立足点,以青少年体育为着力点,以竞技体育为助力点,以体育学学科为领航点,以体育消费为潜力点,多维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思想·内涵·路径——《体育与科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强国建设”学术工作坊综述
文 | 周惠新,欧玉珠,雷强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6期)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体育在新时期国家建设中的指导性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并将蓝图变为现实,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因此,深刻理解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向着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迈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要方位。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于10月23日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强国建设”学术工作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本次学术工作坊承续了这几年“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特色体育”专栏的宗旨。此次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黄汉升教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秦兴方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丁宏研究员,就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强国的解读以及体育旅游在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建设。1.1 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力量源泉。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秦兴方指出,人民至上是一种世界观,要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涵。我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在继续推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道路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不断打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无一不要求我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 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维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秦兴方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国家在发展建设中提出的实践当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五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因此,问题导向十分重要,这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底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国的发展建设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面对时代给出的问卷、提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将任何一种理论学说进行直接搬运,而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科学地、有效地、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因此,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历史传统、时代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的建设提供新动力、新方法、新方向。1.3 全面系统: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理念、思想、经济、法治、教育、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将人民、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等进行了系统整合,五个维度缺一不可,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本质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个方面加以回应,提出了发展的要求。秦兴方指出,要用动态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眼光来分析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报告提出的“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里面的“全面”一词,他认为既是指覆盖面的范围广,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又是分别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本身的全面性,而对于这种全面性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则是体育学者和老师们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全面”还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如何全面平衡发展的问题。因此,全面系统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实践要求。1.4 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谈到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此,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指出:“我们的制度、道路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明确概括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结合,意义非常重大。”孙业礼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高度,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黄汉升认为,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这是对我国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自信,归根结底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这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精神支撑。1.5 科学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状态和要求
科学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要求。通常来说,状态就是指事物在一定时空中所处的状况和表现出来的形态,而发展则是对事物良好状态的一种描述,科学发展是对发展的最佳描述,科学发展的社会一定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有社会稳定发展的这种良好状态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内保持较长时期,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科学发展,构建了科学发展的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变革作了一系列回顾总结,指出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历史性胜利大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是一种要求。发展是人类对事物趋向的一种价值评判和前景预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期许和预设,这要求必须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科学发展是一种要求,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种价值表达。黄汉升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这一报告具有科学性指导意义,是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同中国具体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思想特质。2.1 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体育
“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判断一个政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依据,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立场,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突出强调了我国体育事业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秦兴方强调,我们的体育为谁服务、我们的体育理论源于哪里又为谁服务,这些都要站在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加以深刻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的起草背景指出:与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体育发展不平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项目间发展不均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规范,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足,全社会兴办体育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由此可见,面对我国人口基数的现实情况,在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建设体育强国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全过程、全方位、全民化的体育覆盖率是衡量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把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搞上去,在3亿人中更好推广冰雪运动,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秦兴方指出,如果体育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体育就发展到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阶段,实现了全民体育就能加快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整个社会也就具有高品质、高品位了。这也强调了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要更加均衡、更加充分地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2.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条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方式坚持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率、环境承载力等,追求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的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Ecology Sports)是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维护世界的和谐与发展。生态体育反映了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体育强国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而生态体育可以通过生态思维的方式,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体育领域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体育事业发展、微观个体健康发展的协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生态体育是必然选择与发展要义,是“为了发展”的现代化体育治理方式之一,其中,体育旅游便成为生态体育的最佳诠释。对此,丁宏认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体育旅游与人民健康直接挂钩,人民对于体育旅游的需求度也直线上升。在体育旅游中,人们既可以运动,又可以享受自然美景,同时还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体育小镇就是“借助当地风景区,开发体育项目集群,主要开发模式包括采用‘体育运动+旅游养生’的度假类型开发模式,采用‘体育赛事+IP’的旅游类型开发模式,采用‘运动休闲+电竞’的泛娱乐类型开发模式”,其价值就在于“虽然在空间上远小于各类园区,却以其要素高度集聚、多元主体共生、‘产城人文’多元功能叠加,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体系”。他强调,体育旅游相较于传统旅游来说大有不同,体育旅游黏性更大,游客的“回头率”更高,因为依靠地方自然特色而开发的体育项目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复制性,游客的每一次参与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比如黄山、海南等,都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开发,打造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赛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就是要推动形成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体育,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生体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体育,既有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科学的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坚强的后备保障,用以满足人民的身体锻炼所需,又有科学的全民健身计划、健身知识和方法,传播和弘扬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历久弥新的体育精神以增强文化自信,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生体育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3
时代呼唤: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重托3.1 民生之需:体育是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丁宏认为,中国人的健康要靠加强、预防和保护来实现,而体育在加强人民健康预防和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体育既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健康事业出发,“健康中国”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民健康、长寿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从人民生活出发,“健康中国”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人拥有健康、家家享有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体育促进和保障人民健康进行了大篇幅阐述,如“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开放”“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等,强调了体育是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健康中国的作用也愈加凸显。3.2 民族之梦:体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题中要义
体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之一。黄汉升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发展体育事业,促使体育事业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开启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新征程,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对此,黄汉升指出,这集中反映了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总体方向,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充分彰显和民族振兴的强大诉求。相较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说法,党的二十大的“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提法则更进一步。黄汉升认为,“加快推进”表示对事物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其朝一定方向运动;而“加快建设”则注重对正在前进中的事物继续施加影响,使其朝一定的方向加速前进。秦兴方也同样指出,表述方式的转变,实际上突出了体育强国建设由以往的理念层面开始转向实体化建设层面,这表明我国国家政策的导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两者看法皆强调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体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3.3 文化之荣:体育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精神风貌的特色名片。体育兴则国家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体育促进国家的兴盛强大,最终带动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的迸发。丁宏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积累,体育也是文化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本身就包含体育贡献的一部分文化,比如太极拳,它既是一种体育运动,同时又包含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体育也是我们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体育工作放在了社会主义文化篇章加以阐述,这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充实,中国自身体育及体育文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价值。因为,“奥林匹克文化多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渐脱离了其兼容世界文化的发展理念,演化成以西方体育文化精神为绝对主体的文化发展模式,这对于奥林匹克和国际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奥林匹克文化需要汲取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思想以丰富自身文化体系,才能永葆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活力。中国内敛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对抗性体育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体育的本质属性,这正是当代体育文化所缺少的内容,北京冬奥会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共创未来等精神是对“中国文明性的延续,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继承”,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阐释,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的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凸显了文化自信,因此,在倡导“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理念下,中国体育、中国体育文化将为世界体育文化贡献重要价值。3.4 经济之长:体育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体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推动实现其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从需求结构变化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就体育消费而言,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革命、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乡村振兴等,都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助推器。4.1 立足点:群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新载体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发展好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年,实现“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丁宏指出,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马拉松等,以前都是观赏性更多一点,现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赛事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顶级的体育赛事,它具有非常强的内容性和非常高的排他性,更加凸显个性化,也更符合当前我国人民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这种赛事还具有极强的市场性,能够创造性地将群众体育与经济相衔接。程志理指出,党的五代领导人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有一个始终的接续的命题,就是体育为人民。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从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邓小平“从娃娃抓起”,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他还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体育发展,体育的人民性做得很好。1966年以前的群众体育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人民体质做到了超前发展。在这种发展方式下,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群众体育。虽然整体经济水平有限,但是大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转型,政府在体育上的投资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大量的事业经费主要用于竞技运动发展,尤其是在奥运争光战略的背景下,事业经费的主体用于奥运项目的发展。中国在以奥运竞技为中心的国际竞技体育上的伟大成绩,对国家形象的建立与大国外交做出过历史贡献,但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出现不协调——这也是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据统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了177次,这深刻表明了国家发展始终把握人民性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体育的阐述,不是说“大众体育”而是说“群众体育”,这是官方标准用词,与体育管理部门的用词有一定差别,因为体育管理中“大众体育”与“群众体育”是混用的,用词的变化在根本上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体育成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载体,是今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立足点。4.2 着力点:青少年体育打开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少年强则中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青少年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基础,建设体育强国,青少年体育是关键环节。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贯穿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始终,将“五育”进行有机串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对青少年的培养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第三章“学校体育”章名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提出“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表明青少年体育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打开了发展新局面。4.3 助力点:竞技体育书写体育强国建设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表明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多点开花、全面发展。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而外显于竞技体育。从党的十八大到如今党的二十大,十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这是中国体育改革创新的十年、成就波澜壮阔的十年、事业蒸蒸日上的十年。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2012年至2021年,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986个世界冠军,创127次世界纪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当前,在传统优势项目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田径、游泳等人民群众参与度高、对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建设体育强国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还必须直面新时期体育需求结构转变和需求升级的新形势,继续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继续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继续推进青训工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提升竞技体育的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的时代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和带动更多人投身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4.4 领航点:体育学学科建设指明体育强国发展新方向
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又是学科的内核。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系列讲话为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黄汉升指出,总结中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指引下,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服务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体育进入新时代发展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正当其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加快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中国自主,突出表现在立足中国实际,立足中国经验以及注重原创成果。对于中国特色体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黄汉升认为要遵循学科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以及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优化“两大标准”,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筑牢立德、立论、立新、立标“四个树立”,强化魂、要、本、基、根“五个坚持”,把握契合度、关联度、切合度、知名度、显示度、达成度“六个维度”以及实现体育从西方语境转向关注中国实践、从引进式转换为原创性、从依附性转化为独立性、从拿来主义转向知识的自主建构、从以研究知识为主转变为以研究问题为上、从书斋转向场域以及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实证研究“七大转变”。4.5 潜力点:体育消费打造体育强国建设新业态
近年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扩大体育消费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程志理认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已经从单一的个人娱乐项目,逐渐发展为具有市场特性的消费产业。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业界所称“46号文”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体育消费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新型消费观,强调数字技术、技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等。然而,从国际比较和国内消费者需求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就体育旅游来看,丁宏认为,我国体育旅游主要存在产业总体规模相较于国际水平来说偏小,总体关注度有待提高;体育旅游的开发层次较低,经营水平不高,高附加值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以及体育旅游安全性不高等问题。程志理指出,当前,健身休闲已然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丁宏认为,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目前体育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全世界发展来看,体育旅游市场的增速非常迅猛,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以参与性、企业性、重复性为特色的体育旅游相较一般体育活动更有市场发展前景。因此,程志理认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体育观赏、竞技参与和运动体验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是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发展体育产业的新途径。体育兴则国家兴,体育强则民族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要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国,是每一位中国人民、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进行全局把控,要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宗旨下大步地向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迈进。
原文刊于《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6期,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周惠新,欧玉珠,雷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思想·内涵·路径——《体育与科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体育强国建设”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06):1-8.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